大国杀_第二章 舰队的记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舰队的记忆

第(2/3)页

B58年7月,最后一批20艘“坚固的远洋重货货轮”完成交接,直接开赴集结地圣约克群岛,大炮在那里等了好久了。装上炮之后,这些军舰就可以用自己真正的名字了——赛琳娜级巡洋舰。赛琳娜级,赛琳娜II级,是那场战争中制造数量最多的军舰。B58年年中,建造赛琳娜级的船厂陆续又接到了康斯坦丁集团的订单,同样的图纸,同样的模式………第一批次最快的才半年就完工了,其他的批次基本也是这个建造时间……然后继续……

        战争最后阶段,一个月就造一艘巡洋舰。这就叫工厂化生产,像造香肠一样造导弹,像下饺子一样造军舰。产量摆在那里,前线我军舰队自始至终都维持着绝对的对敌数量优势。这种巨大的产量归功于标准化制造体系和专业化模块化的分工制造。另外,船只初始图纸确实够牛,舰船设计师坚决贯彻简化实用化核心设计思想起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简单就是美,简单带来胜利”,别理连科在《苏军内幕》一书中,自始至终都在我们传递这一真理。胜利的真理!!

        ……

        10月20日,B世纪洲际殖民地战争第一天。早上宣战,但算错了航速中午舰队才到。这一天的战斗以先遣舰队对马恩罗科帝国驻库里岛海军舰队的突袭开始,这突袭完全不突然。

        舰队首战不利,11艘赛琳娜组成的先遣舰队误入军港外水雷区,在敌军岸炮和出港敌军军舰的打击下全军覆没,不过好歹是有条船用鱼雷击沉了一艘敌军的中型装甲巡洋舰,也算是有点战果吧,这个战果还是有兵器学历史意义的——鱼雷第一次投入实战兵击沉敌舰。这天并不是完全的失败,傍晚陆军登陆成功,在一块完全没有防御的海滩上登陆,不成功就怪了。次日起,库里岛敌军开始依托港口周边要塞严防死守。陆军的地面进攻很不顺利,敌军的步兵很强大很凶悍。

        10月22日上午8时,敌军援军到了,出港的敌军舰队与援军会和。中午12时,敌军仍不走,这明摆着是想打一仗再走。当天下午14时,这场战争首战中的决战终于开始了。这是一场两军有史以来堪称最大规模的海战。

        马恩罗科帝国首战决战舰队:2艘纳鲁型主力战列舰,3艘雅娜尔型普通战列舰,10艘大型巡洋舰,15艘中型巡洋舰。

        圣罗曼帝国“首战即决战舰队”:2艘敖德萨级大型战列舰,20艘企鹅级袖珍战列舰,150艘赛琳娜巡洋舰。

        (圣罗曼帝国舰只技术性能参数全部见附录。马恩罗科帝国相关舰只数据和性能,后文将专开一章军备思想对比、造舰技术研讨章节)

        两军对决,哪边更有胜利的卖相呢?数量哥?质量哥?

        即使是留了数十艘赛琳娜在登陆部队和补给船队那里,防敌军偷袭,我军舰队仍是绝对的数量压倒优势。

        战斗的结果是:在绝对质量优势敌人面前,绝对数量压倒优势的帝国远征舰队付出了绝对巨大的损失,仅仅是少得可怜的胜利。

        我帝国远征舰队击沉敌舰七艘,一艘大型巡洋舰,六艘中型巡洋舰,大多数都是用鱼雷击沉的。巡洋舰舰队击沉敌军四艘,另三艘为战列舰舰队击沉。

        己方的损失是,54艘巡洋舰被击沉。算上此前被击沉的11艘和另外损失的2艘,我方沉了67艘。我军的战舰有些像谢尔曼,一打就着,打火机一样,更贴切的说法是,海上火把。只要敌舰大口径火炮击中我舰,巨大的海上火把就会燃起,直至战舰沉没。(尼玛,这是打仗还是送死!?)

        与己方的损失相比,这战果完全是象征着敌人的胜利。这可是绝对之绝对的亏本买卖。

        只是在分战场的我军巡洋舰队取得了一个绝对没亏本的战果。马恩罗科帝国的一艘雅娜尔型战列舰突袭登陆部队,在几十艘赛琳娜巡洋舰的狼群冲击下被迫放弃原屠杀计划,狼太多了,再强的狮子也架不住啊!果断逃命。

        该舰转舵时被巡洋舰发射的鱼雷命中,连中两雷,巡洋舰队见敌舰中雷,纷纷补射,敌舰又中雷了……

        仅仅是几秒钟功夫,这艘强大的战列舰就终结了。它不是沉了,它炸了。猛烈爆炸!轰!这辉煌的爆炸距离它第二次中鱼雷仅仅几秒钟。

        这艘战列舰以绝壁悲催的全舰爆炸模式宣告了我军胜出。该舰仅击沉我军巡洋舰2艘。

        整体看来,我国的海军远征舰队,真的被打惨了,再来这么三场,就,就完了。

        可是,军队高层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次胜利——战略上的巨大胜利。

        “敌舰队陷入我军舰重围,浑身解数拼死作战才得以突围而去”,“敌军被迫放弃了库里岛”。我军有了前进基地了。

        战后,军事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海战可谓战争初期最大的胜利甚至是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此战使得马恩罗科帝国军事系统固化了质量制胜论。如果不是过分看中此战的胜利经验并痴迷所谓质量制胜论,这场战争期间的马恩罗科帝国军工系统本可以造出更多数量的军舰。质量第一!质量第一?为了保证质量,军舰产量可就得LOW了,投入前线舰只数量那可就少多了。这对吗?恐怕不对吧。如果当时马恩罗科帝国的军事系统放弃了严苛的武器质量要求,转而追求更多的军舰数量。这将意味着我军舰队的数量优势会被削弱,我军舰队将不会有那样多的“空闲军舰”去干“大大地坏事”。

        雅娜尔型战列舰中鱼雷居然全舰爆炸,另有两艘巡洋舰也是中鱼雷惨烈自爆,一艘巡洋舰仅仅是被高爆弹击中上层建筑就剧烈爆炸而后二次爆炸沉没,这些情况让联合帝国海军觉得似乎发现了马恩罗科帝国军舰的软肋,敌军的那些看上去很强大的军舰仅仅是看上去强大而已。

        “鱼雷是敌舰的必杀克星”这一想法直接促成了10个月后赛琳娜II型雷击巡洋舰问世;而此后的一些列作战中,我军发现了比鱼雷更有效的克敌神器——高爆弹,或者说榴弹。

        榴弹:也叫开花弹/高爆弹,是炮弹中的“元老”,它“出生”最早,使用最久,子孙也最多。最早的高爆弹是由中国人在公元1000年左右制造的。钓鱼城边上的蒙哥大汗就很欢乐的尝了一发。味道好极了。“汗为炮风所伤,翌日晨卒”给钓鱼城的宋军榴弹抛射炮兵们赞一个!这里就看出来了,榴弹的特点是炸药装得比较多,弹壳较薄,主要是利用弹丸爆炸后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来毁坏目标的。

        ………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笔趣阁阅读网址:m.xbiqugex.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