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辛亥_第217章 不许“革命 ”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7章 不许“革命 ”

第(1/3)页

第217章  不许“革命    ”

        民国元年的秋季,对于此时的国人,是一个虽有着疑虑但仍充满着希望的时代。

        没有了“张振武案”,没有了武汉与北京的合流,反而是武汉与南京的合流,立宪派也没有全面地倒向袁世凯,甚至不少立宪派的的头面人物如汤化龙、谭延闿、张澜等人,也都相继加入了国民党,于是乎,国内的政治势力,在革命党与袁世凯的北洋系之间,大抵呈现出一种互相平衡的局面。

        更重要的是由于此次革命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出现太过激烈的战斗,革命党与北洋系之间也就并没有酿成什么血仇。共和的迅速达成,使得许多人对于未来都有一种自信而乐观的心态。

        1912年9月份孙、黄抵京与袁世凯的会谈,高调地向国内国外,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民国确确实实“实现了统一”,南北之间的隔阂,已经消弭,袁世凯的总统地位,也因为孙、黄相约不参与来年的总统选举,而得到了加强。

        9月底,总统府秘书厅正式通告,用“孙、黄、袁、黎”的名义,向全国宣布了八大政策:(一)立国采统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恶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暂时收束武备,先储备陆军人才;(四)开放户,输入外资,兴办铁路矿山,建置钢铁工厂以厚民生;(五)提倡资助国民实业,先着手于农林工商;(六)军事、外jiā、财政、司法、jiā通皆取中央集权主义,其余斟酌地方情形,兼采地方分权主义;(七)迅速整理财政;(八)竭力调和党见,维持秩序,为承认之根本。

        与此同时,袁世凯还高调地向全国宣布,请孙文先生担任全国铁路督办,请黄兴先生担任全国开矿事宜,于北京、南京两处建设钢铁工厂,以期能达到全国军械皆出于自造之目的。

        孙、黄在京,也受到了各界的热烈欢迎,期间还与前清摄政王载沣相互拜会,并接受了隆裕太后的邀请,前往颐和园参观。孙、黄表示:如果没有隆裕太后的明哲,毅然决然主张让国退位,则革命成功不能如此容易。所以我们今天追源溯始,隆裕太后对于民国成立也有莫大的功绩。

        孙、黄的这一态度大大地安了退位的清朝皇族的心,向他们实实在在地表明了民国五族共和的政策。

        此后,孙、黄相继离开京城。就在孙、黄离开之后不久,言论界的巨子梁启超,也回到了国内,抵达京城。梁启超在京城所受的欢迎,丝毫也不在孙、黄之下。很快,以梁启超为领袖,由北方各省立宪派为主的一个政党——进步党,也宣告成立了。进步党一成立,即拥有参议会120席中的30余席,成为仅次于国民党的第二大政党。这个政党的背后,从资金到人员,自然受到了袁大总统的鼎力支持。

        国内的政局,似乎是在一步步走上良的轨道,边疆危机,则依然有些悬而未决。

        四川派出的入藏平叛军,已经快要推进到了拉萨,但达赖活佛的叛军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藏区,并随时企图拥兵进入拉萨。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笔趣阁阅读网址:m.xbiqugex.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