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辛亥_第217章 不许“革命 ”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17章 不许“革命 ”

第(2/3)页



        相比之下,外蒙古的局势就更为严峻。张绍曾的部队在击退了进入内蒙古的叛军,并准备乘胜收复外蒙古的时候,却接到了陆军部就地驻防的命令。

        原来,沙俄的军队已经进入库伦,张家口至恰克图之间2400里电线,俄库双方已占有四分之三,沙俄并宣布了《俄库条约》,差不多就是要把外蒙古变为其保护国。

        在接到俄国的通牒时,袁世凯虽然内心愤懑却又无可奈何,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此时并非老子的对手,军事解决外蒙古的希望落空,只有外jiā解决一个途径。然而,此时中国方面缺少国际支持,与沙俄谈判也难免是凶多吉少。袁世凯权衡局势,只好着令张绍曾为绥远将军,稳守内蒙勿失。至于外蒙古的问题,就只有留待日后了。

        当国内的大部分舆论报纸,都把目光严密地关切着京城发生的大事的时候,王麟计划中来年才开展的土地改革,因为连续发生的几个意外事件,不得已提前发动了。

        常熟县王庄,这本来只是江苏省的一个普通农村,事先谁也想不到,这里发生的事情即将深远地影响到整个长江沿岸。

        每年的秋季,是江南乡村传统的收租季节。收租的时候,难免就要伴随着抗租事件的出现,以前是如此,如今共和告成,革命观念深入人心,抗租不jiā的ā动,就更容易爆发了。

        1911年的革命,是一场低烈度的革命,整个的乡村基本上是匕鬯不惊,没有受到任何触动。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党,对于动员乡村底层,都没有丝毫兴趣,庚子义和团的悲剧,使得举国的“jīng英”们,对于底层动员之后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都深怀戒心。

        再说,中国传统农民造反的破坏力惊人,历史上史不绝书,太平天国更是殷鉴不远,再“革命”的革命党,为着国家的前途考虑,在这一点上也不能不显得十分“保守”,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初,就屡次对外国人讲,民国不需要群众的“主动”jīng神。

        当然,与革命党不同,立宪派的乡绅们不愿改变乡村的秩序,还有着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

        然而,革命既已发生,革命观念就必然会逐渐传布开去,渗透到乡民之中,乡民们难免有人会想,革命党可以闹革命,为什么咱们就不可以?

        革命党的革命是政治革命,这一点乡民们自然不理解,他们听说了革命,听说了革命的口号,却绝大多数人都不太清楚革命党的“革命”,究竟是怎么回事。

        不过,乡民们对于革命的理解自有自己的一套。革命就是劫富济贫,大碗喝酒,大碗吃革命要革掉皇帝,他们是知道的,但是皇帝没了,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呢?不少人以为,皇帝没了,地方都换了新政fǔ,没有了皇帝,就意味着没有了王法,因此租米也可以不jiā了。

        这种思想,在江南一带的乡村相当普遍,常熟县王庄的村民们,就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武装”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江南一带的乡村,革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笔趣阁阅读网址:m.xbiqugex.cc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